乐感是流行音乐工作者最需要的东西,说是音乐人的灵魂丝毫不为过。与音乐的三要素——旋律、节奏、和声相对应,一个人的基础乐感也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。
旋律的乐感,首先表现为可以准确地模仿旋律,也就是辨识音高的能力。有不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,稍加训练就可以做到“听音记谱”。而对于辨识音高有障碍的人,就会形成“跑调”。当然,跑调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发声器官的控制有障碍。人唱歌是一个反馈过程:大脑→发声器官→发出声音→耳朵听到→再反馈给大脑。因此,无论是听音环节还是发声环节有问题,都会妨碍演唱。
旋律乐感的更高要求是可以辨识旋律的细节,比如装饰音、力度、气息等,这些细节对歌手和乐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,往往也是最能决定个人风格的东西。
节奏的乐感,表现为内心稳定而强烈的节拍感。有一些歌曲的旋律留白比较多,曲调本身并不复杂,但乐句之间空的拍子很多。对于有良好乐感的人来说,这一点障碍都没有。而在节奏方面乐感差的人就苦恼了,空白的地方往往会弄错。比如有一首老歌《飞得更高》就是如此,业余演出中歌手唱这首歌而唱错节奏的尴尬状况,笔者就见过好几次。当然,这也是可以克服的,即歌手或乐手通过死记各句的节拍、并在演唱时心中默数拍子来达到。但这终究算是“勤能补拙”,乐感良好的人根本没有这个问题,对他们来说,节奏对了才是自然的,弄错反而奇怪了。
业余从事原创音乐的人中,有一部分即有着较差的节奏感,导致其创作的作品节奏混乱,不成章法,这是致命的“硬伤”。这种“硬伤”往往需要在编曲时花费精力做一定的修正。
更复杂的节奏感往往被一些一流的乐手所拥有。随便找一只Fusion乐队的现场看一看就会发现,其乐手的节奏感相当稳定。
和声的乐感比前两者更复杂一些。很多乐感良好的歌手并不懂得和弦的名称与相关的理论,但他们凭借着耳朵对和弦色彩的识别,可以和乐队/伴奏配合得很好。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单个和弦确立调性。在演唱会中,如果一首歌由主唱先开始,往往会存在起调的问题(绝大多数人无法记忆绝对音高)。这时往往会由现场乐手给出一个该调的主和弦,即可引导歌手正确地起唱。
除了三要素,音乐记忆力也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人脑对音乐的记忆和对文字以及其它信息的记忆能力不大相同,记忆旋律比记忆信息量与之相当的一串数字要容易得多。对同一个音乐作品,不同的人记忆的内容会不同(当然,这跟他聆听时的关注角度/程度有很大关系)。有些人只记忆了主唱的旋律,有人还会记忆旋律的细节,如花腔、滑音等。有人会连同歌曲的和声一块记录下来,以至于别人为他/她进行钢琴伴奏的时候,他/她会敏感地指出伴奏不对——尽管有可能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和弦。有人还会尽可能将所有前奏间奏尾奏信息、甚至鼓花、贝司的演奏都记忆下来——编曲工作者常常会这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