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曲这个工作艺术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,而且性质比较特殊——它始终附属于作曲。虽然说从事编曲是恰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,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一、作品跑调。这类作品的作者清唱不太准确,往往需要根据演唱的整体感觉去“猜测”一些偏差较大的音。有一种最极端的情形:作者演唱的时候出现了无意识的转调现象。这种“转调”一般仅是作者由于音域的不匹配而下意识唱出来的,但如果不按转调处理的话则很难演唱。这个问题本质上是由于作曲时未考虑音域而造成的,也只好在编曲时仔细设计一下转调来解决了。
二、作品跑拍。这是个最头痛的问题。很多业余作曲的作者没有较强的节奏感,因此创作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问题。他们往往是随心所欲地根据歌词演唱的,完全没有考虑节奏与节拍的概念。对于这类作品,必须加以节奏修正。修正办法无非是两种:一是进行“拉伸”,即加入较多的空白来维持节奏的稳定;二是进行“缩减”,即将某些过长的音压缩,必要时需删减个别歌词,以保持节奏的稳定。这两种处理方法一般都适用,至于具体操作则是根据各人的口味喜好而选择了,有些时候就会与作者的意见出现冲突。最极端的情形是作品的节拍出现混乱,时而4/4拍、时而6/8拍。这时需要强行更改节拍,也容易跟作者的意见相左。
三、风格定位。不同的作品编曲风格差异会很大。虽然说一首歌也不是只能匹配一种风格,但总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。有的词曲作者对风格的把握会比较奇怪,非要强行指定不适合的歌曲风格做参考,这自然会使作品的定位不当。作为编曲人,我首先要尊重词曲作者的意见,但是这样一来,编曲的质量也不免会打了些折扣。作为编曲人,当然希望手中出来的作品完美,可是又要纠结于作者的意见,实是很遗憾的事情。
四、和声使用。有些人会对和弦挑剔。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,但偶尔确会出现,一般都在比较不常用或者是带有些爵士味道的和弦上发生问题,作者会要求更换成和弦。我一般只得更换为较“常规”的和弦。事实上,这些较新奇的和弦部分往往是编曲中比较出彩的部分。没有办法,很多编曲中的“得意之作”反而被作者“勒令”予以剔除,颇为遗憾。
五、其它细节问题。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问题。比如,有人做了好几首歌曲,都指定结尾采用了淡出的方式。这样实在是有些千篇一律,选择两首采用淡出就可以了。再比如音色的选择上,有些人对加了Chorus的吉他就不喜欢,结果辛苦录制的吉他部分不得不删减。还有的时候,一些Solo部分使用了Blues风格,却被误以为弹走调了,这个就接近于笑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