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很多生活和文化的内容都是来自于西方,自然也就引入了大量的翻译词汇。不过很多领域内的翻译混乱、不准确,让人费解甚至大跌眼镜。比如“浴霸”,许多年前笔者孤陋寡闻,还以为是浴池里边专门欺负客人的黑社会老大,原来不过是个多功能的排风扇。不过也难怪,连编写软件都是这个风气,动不动就XX大师、XX专家、XX王、XX神、XX霸……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样的翻译虽然有点走样,总算也能表达意思,也不妨碍交流。可是有些词汇纯属人为造出来的,且曲解了原本的意思,这就不好了。
上面是题外话。初次购买电吉他的人大都会接触到关于摇把的选择问题。摇把也叫摇杆、颤音器、颤音杆,英文是Whammy Bar或者Tremolo Bar,不过是一根能颤音的小铁棍而已。然而这根铁棍造成了网络上多少人的口水战呢?
很多人都在买琴的时候纠结于选择“单摇”还是“双摇”,当然,还有很多吉他手是从来不使用摇把的,自然就选择了“不摇”,也就是固定琴桥。很多人说:单摇琴稳定性好,双摇的稳定性不好,不摇的琴稳定性最好。所谓单摇,指的是只能够降低音高,而双摇指的是既能升高又能降低音高。遗憾的是,英文中根本没有与“单摇”和“双摇”相对应的词汇,这两个词大抵也算中国特色了,其实它们对应的是两种颤音系统:Vintage型和Floyd Rose型。
Vintage型的颤音系统以Fender的Strat型琴为代表,无弦锁。很多人以为它只能下压摇把从而降低音高。其实不然,Vintage型颤音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所谓的“双摇”Floyd Rose系统并无区别,都是使琴桥背后的弹簧与琴弦的张力达到平衡状态,从而可以调节摇把改变音高。上提摇把时,琴弦被拉伸,弦的拉力增大,因而音高升高(虽然弦长也有所增加,但远不及拉力增大的作用明显);下压摇把时情形相反,琴弦松弛,弦的拉力减小,因而音高下降。很多人在调节这类琴桥的时候,将弹簧的拉力调大,使得琴桥抵住琴身,这样一来的确成了名副其实的所谓“单摇”,但是这并不是正常的使用方法。在这种情形下,摇把的稳定性的确会好很多,然而摇把的灵敏度会损失不少。这是因为弹簧的拉力大于琴弦拉力,压下摇把时首先要克服多余的拉力才能将琴桥拉起,因此反应较为迟钝。再则是完全丧失了升高音高的能力,这也不是Vintage型颤音系统设计的初衷。有人以为将琴桥调节到悬浮会伤害琴体或琴颈,这完全是杞人忧天。看一看很多使用Fender Strat型吉他的吉他手的演奏,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将琴桥调节成悬浮状态的,比如Yngwie Malmsteen。
Vintage型颤音系统的音准稳定性其实跟琴头有很大关系,即上弦的方式和弦枕的润滑度。而Floyd Rose型颤音系统较Vintage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——琴颈的弦锁系统锁住了琴弦,大幅提高了音准稳定性,再加上琴桥下部挖空了一部分,因此Floyd Rose型颤音系统可以承受较大的音高变化,做出更夸张的效果。当然,为了方便调弦,琴桥部分不得不增加了较为繁琐的微调系统。
当然,不论哪种颤音系统,只要琴桥处于悬浮状态,都会对调弦造成一定的影响,因为各弦之间的拉力互相制约,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调弦时只能多辗转几次,比固定琴桥麻烦不少。
结论:所谓“双摇”和“单摇”的区别仅在于琴桥在摇把不使用时是否处于悬浮平衡状态,并不能与特定类型的颤音系统相关联,不管是Floyd Rose型还是Vintage型颤音系统,都可以并且应该被调节成所谓“双摇”的状态。